被指责的问题恰恰是我们的优势
栏目:我们的优势 发布时间:2025-09-13
  又要聊“产能过剩”了,大家可别烦,毕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,这是中美论战的一大核心关键,正确理解这一问题,有助于把握未来政策走向。每一次谈,小镇都

  又要聊“产能过剩”了,大家可别烦,毕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,这是中美论战的一大核心关键,正确理解这一问题,有助于把握未来政策走向。每一次谈,小镇都会换不同的角度,提供不同的思考。

  首先,中国和西方对“产能过剩”存在不同理解,这是完全正常的,因为二者的思维理念和视角本就不同,这不仅仅是西方是不是要坑中国的问题。

  西方经济学更偏向静态、局部、均衡思维。比如在“产能过剩”问题上,西方重视的是给定条件下的资源最优配置,追求现有资源和产能的分配效率,而且往往只是孤立地分析单一行业或市场的供需平衡,在时间上也更在意季度或年度的短期平衡,上述分析基本是存量思维、零和博弈,比如将国际贸易市场视为固定市场的争夺,他国出口占优,那就是本国的损失。

  大家回顾下从去年初开始的关于“中国产能过剩论”“中国产能”的各种西方市场派观点,是不是很像。比如说中国产能过剩会威胁全球,其他国家都要受损,谈到“产能过剩”也特别重视单一市场如钢铁、光伏、锂电池等,然后就简单地放大到整个经济社会,分析的时候也基本是找几个时间点做切面,静态的分析供需情况。

  比如还是“产能过剩”问题,从东方思维切入,“产能过剩”本身就是正常的市场经济活动带来的,而通过技术突破、产业升级、需求创造乃至开拓更多市场,完全可以打破静态的约束,这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常说的“螺旋形上升”。

  从西方经济学角度,如果静态地看,产能过剩好严重啊,所以必须调控追求最优的配置平衡,但现实是动态发展的,静态只存在于理论分析,显示中国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静态状态。

  所以,中国常强调“靠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”。同样是“产能过剩”,西方思维会要求减少产能、倒掉“过剩”的牛奶,从而维持所谓的最优配置,实际就是获得最大的利润回报。但在中国思维中,既看到当前和未来短期的过剩,也能看到中长期需求增长之后,更需要解决的是产能不足,所以,解决过剩的方法,就从降低供给,变成想办法创造新的需求,包括提高全民收入、孵化新产业、开拓新市场等等。

  单一产业的过剩,对这个产业而言,压力肯定很大,但如果跳出单一产业,站在全局视野,单一产业过剩带来的竞争加剧、成本下降等,可能会大大促进全局的进步。比如说光伏产品,这是中国目前“产能过剩”的标志性行业,严重过剩导致光伏产品价格甚至压到成本线以下,这压力当然大,但是这也极大促进了行业内企业加速整合、研究新技术、提高经营管理效率,想尽办法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。

  当光伏的度电成本压到一定限度以下,这就极大促进了中国的新能源发展进程,原本在商业上行不通的模式,也变得可行了。比如去年建筑科技展,总理特别关注用好建筑外立面特别是屋顶空间,而且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和光伏的成熟,大规模用电的企业开始更多建设自由光伏项目,极大降低了用电成本。

  更低的成本,也使得全球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更多光伏需求,毕竟工业品只要足够便宜,市场有的是。清朝民国的时候,低成本的洋布在中国倾销,已经证明了这一点。

  锂电也是一样的,从锂电行业本身来看,过剩导致的竞争、成本压力太大了,但一个行业的竞争压力增大,恰恰解放了其他行业。竞争激烈之后,一定会有企业选择其他发展路线,比如光伏硅料竞争太大,于是有的企业就开始转而生产芯片所需硅料,而搞芯片的激光也可以应用在服装剪裁上。

  何况,现实世界几乎不存在100%好或者100%坏,一个事物,一定利弊都有,就要看如何实现利弊转化,或者采取何种措施尽可能扬利抑弊。

  这次阅兵,大家看到中国展出了非常多的先进武器,而且还有一个特点,那就是同一类,有很多种不同武器,比如反舰导弹有4种,忠诚僚机有两种,地空、空空导弹种类也很多。而在阅兵前,还有三种疑似六代机。

  这种新锐武器,放在美国,几年都搞不定一个,可是在中国就像是大白菜一样,不仅种类多而且都很先进,也难怪有的人会怀疑是不是模型。

  这就是全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制造业的威力,在新产品或新技术研发中,理念很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实理念。在具体研发中,会需要大量前置的技术和零部件,很多还需要定制,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供应链体系。

  在美国,就面临想法很多,但落实难的问题,因为很多基础需要专门研究,能够供应定制零部件的企业也很有限,排个队几个月甚至一年就过去了。

  但在中国不一样,正如前面说的“产能过剩”,各行各业都普遍过剩,这本就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,代表更接近西方经济学的充分竞争。而因为中国制造业包罗万象,每时每刻都在诞生大量新需求,因此一项新技术、新产品研发所需要的基础条件,很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已经在满足其他需求时解决了。比如原本钓鱼行业大量使用的碳纤维。

  对军工来说,再强大的中国制造业面前,就算是六代机这样的产品,真正需要从零开始攻关的也并不多,多数只需要进行调整和相对简单的攻关就可以直接用。典型的如这次100式新型坦克和战车,使用的混动全电推进还有大量的雷达等观测手段,这都是现成的东西,无非就是军工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,技术底层没有大的区别,所以中国搞出来就有点像玩一样,但是换成其他任何国家,连新能源汽车都玩不明白,怎么可能搞得出来。

  而这就是“产能过剩”带来的正面作用,提供了充足的、能够敏捷响应的冗余供给,极大降低了研发的成本与时间。

  “冗余”最初来自于信息论,目的是解决通信信号传输中的噪音干扰问题,因此需要增加冗余来确保信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,这一理论后来扩展到包括传播学、工业生产、供应链管理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。

  在供应链方面,以前曾经流行过精益生产、零库存生产等理念,就是最大限度降低库存,整个供应链变得越来越精细,追求的目标就是消灭一切浪费。最直接的就是追求产能和需求的完美匹配,自然也就没有了过剩。

  这一模式当然很有价值,但后来发生了变化。首先出现在芯片领域,这本来是全球最高效协作的行业,2017年之后全球芯片需求大增,产能已经不足,2018年又遭遇中美贸易战冲击,紧接着是2020年疫情冲击,原本依赖高度合作的供应链模式变得极为脆弱,任何一个环节的波动都会导致瘫痪。

  2021年上半年,电动汽车生产就受到芯片不足的影响,当时还说德国研究还认为电池荒会持续到2026年,结果随着中国产能崛起,很快就成了过剩,这就可以看到,产能从短缺到过剩,速度很快。

  总之,这几年,全球都在重视提高供应链的冗余度,不再将冗余视为浪费,而是认为这是确保战略安全、自主可控的必要支出。

  不要觉得供应链的供给不足只是影响了生产,实际影响还要大得多。因为现代社会的生产经营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体系,原本合作企业的供应出现问题,那么能够稳定供应的就会获得快速崛起的机会,从而抢占之前很难拿下的市场,还会打破过往的惯性认知。

  很简单的道理,过去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长期占据供应链主导权,大家也都习惯了,所以虽然中国已经有了可以替代的产品,但很少有企业愿意尝试。然而几次大冲击导致供应链供给不足,中国占据本土供应链稳定的优势,国内外企业不得不尝试使用中国商品,并且接受短期磨合的成本,这一用就实现了国产替代,中国企业也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,大大加速了迭代升级。

 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,也就引来了大量扎堆投资,造成了严重程度不一的“产能过剩”。但客观上正如前面所说,当军工想要研发新产品、新技术的时候,旺盛的民间需求早就已经探索过了,拿过来就能用,相关研发和生产建设投入等已经摊销了,军工只需要支付最直接的成本就行了,这就极大降低了新军工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入与门槛。

  小镇的意思不是说“冗余”导致了军工产品的百花齐放,“冗余”本身也是一种现象,更根本的是这些年打造的强大供应链的土壤。中国民间已经拥有了海量的技术沉淀,甚至可以说是“技术冗余”,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,几乎每一个技术路线都有企业去尝试,无论成功还是失败,技术已经突破了,虽然看起来浪费,但对于需要研发新东西的团队而言,就很爽了,因为想到,就可以做到。

  所以,还是如开头强调的,对于“产能过剩”等问题,一定要跳出来,站在全局和系统去看,对单一行业而言的压力,站在全局那就是系统级的冗余储备、生态优势,这不是简单的产能,背后是知识、技术、人才、供应链网络高度协同的成果。

  也正因为过剩和成本低,所以哪怕创业者、研发者就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样品,并且快速进行小批量的试产,以最短时间验证想法是否可行,如果不行那就赶紧换路线或者进行调整,迭代的速度绝非欧美可比。

  而且中国的产业往往形成了集群,借助发达的网络,不同行业的技术、工业、组件更容易发生碰撞和融合,这就是庞大产业链带来的跨界融合创新。尤其困扰创新的新材料、新工艺,可能换个行业,早就已经解决了,只不过不太起眼,突然有一天发现,这个新工艺、新材料在新兴领域有更巨大的价值。

  对现在的中国而言,至少未来一段时间,“产能过剩”带来的好处要远大于弊端。

  “过剩”导致企业利润下降、影响企业进一步投资决定,价格低迷也可能造成企业经营困难,出现更多企业倒闭,进而影响到劳动者收入,甚至加剧失业危机,更严重的,危机还会溢出。也会导致很多投资打了水漂,产生资源浪费。中国强大的产能也会引起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恐惧和警惕,开始抹黑和针对。

  第一、国家安全。全球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国际局势动荡,存在战争和安全威胁,那么为了确保安全,维护和平的发展环境,是不是需要充足产能?这就是前面提到2017年几次冲击后,全球开始正视冗余,认为供应链冗余是确保安全和独立的关键保障。

  “产能过剩”在和平时期会觉得是负担,一旦进入战时,那就是宝贵的战略冗余,可以迅速转化为战争物资,西方人很清楚这一点,俄罗斯也已经验证了。

  第二、科技和产业竞争。未来几年正处于中国与发达国家争夺未来产业的关键时期,要想办法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,一旦成功,蛋糕进入中国嘴里,才有内部分配的资格。

  第三、民生改善。这就是小镇之前说的,中国有14亿人,要想普遍提高生活水平,需要更多的商品供应、价格也要更低,“产能过剩”的最终形态就是“物质极大丰富”。

  何况,中国“产能过剩”也并不必然导致中国国际关系恶化,因为有资格与中国竞争的国家也就那几个,大多数国家没啥工业,反而融入中国产业链体系,才是这些国家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。“全球南方”国家都愿意支持中国,欧美发达国家也有大量希望与中国加强合作的,至于那些冥顽不灵、故意针对的,中国也不缺反制措施。

  仅凭以上,综合判断,至少未来一段时间,“产能过剩”对中国而言,利弊起码可以“开”。

  在加上政府有形之手的干预,完全可以将利弊占比提升到“八二开”甚至“九一开”。

  而这也是国家目前正在做的,具体的政策措施太多,小镇不一一列举,汇总概括为六大方面:

  精准扶持的产业政策:引导资金等生产要素向代表先进、未来、新兴、高效率的地区、行业和企业聚集,还要通过税收补贴优惠等政策,进一步支持技术创新研发。

  遏制恶性竞争和打击地方保护:为了避免“产能过剩”带来的低效竞争,已经开始对“恶性内卷”的整治,不仅要求优势企业不能无限降价,从而确保整个行业的合理盈利;还要提高标准和监督,重点就是打击那些无序竞争、靠砸钱实现垄断的行为,从而在确保优胜劣汰的前提下,加速市场出清。

  这方面,另一个重点是打击地方保护主义,避免地方保护阻碍优胜劣汰,避免劣质企业在政府保护下继续搞价格战,损害整体利益。

  盘活闲置资源而非大放水:克制大放水的冲动,把重点放在盘活存量资金和资产,想办法把闲置资金赶到国家希望的方向,也降低资金沉淀浪费和淤塞。

  加强国际合作,推动中国企业大出海。特别注重与全球南方以及部分发达国家的合作,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,还要抓住美国搞贸易战的契机,主动调整进出口结构,让广大南方国家拿到更多中国的进口订单,然后增加从中国的进口;在把更多国家利益绑定在中国身上之后,中国企业大出海就更安全了,出海也有利于同其他国家建立共同的利益关系。

  加强兜底,尽可能化解负面问题,也为发展争取时间。具体措施有很多,比如加强民生保障,还有中央财政提供更多资金补贴地方,企业先还部分企业欠款等等。

  经过这一套组合拳,像“产能过剩”这种在西方经济学里很严重的问题,反而变成了推动国家加速发展的机遇,这也是系统论的观点,以局部、短期的损失,换取全局、长期的更大收益。

 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  突发!具俊晔竟放弃 2.3 亿新台币遗产,大 S 豪宅房贷他撒手不管了

  知名品牌突然被曝大规模闭店!曾是“排队王”,高峰期要排两三个小时,很多人吃过

  柯克枪案嫌犯与律师谈话后保持沉默,监控曝光其枪击前后反常画面:先跛行,后疾跑

  锐评Model YL:日均订单破万的六座特斯拉比理想i8和乐道L90好?

  某厂天玑 9500 大杯手机影像曝光,预计为 OPPO Find X9 Pro

  一机更比三机强!华为Mate XTs 非凡大师评测:一机三用的全景多窗